劉彥麟博士
記得有一次,我說一位病人「脾虛」,她望着自己的皮膚,十分疑惑。我馬上向她解釋,我說的是心肝脾肺腎的「脾」,並非皮膚的「皮」。
一身氣血源自脾
由此可見,不是人人對自己的脾臟十分了解。五臟之中,中醫極重視脾,稱它做「後天之本」,又叫它做「氣血生化之源」,意即一身氣血,根源在脾。
食物吃進肚裏,經過消化變成氣血,靠脾;身體裏的水液能順利地傳輸和散布,靠脾。脾的功能一旦虛弱了(中醫叫「脾虛」),飲食不能充分變做氣血,身體裏的水液不能順利傳輸,一種叫「痰濕」的病態東西便會出現。
「痰濕」出現了,能在身體裏四處流布,當它在卵巢集結,便會阻礙卵巢氣血的流通,導致「氣滯血瘀」出現。「痰濕」加上「氣滯血瘀」,卵巢便會長出腫瘤了。
健脾化濕治本
各位讀者,你們現在大概明白,上一回提到那位陳女士,明明是卵巢生了雞蛋那麼大的良性腫瘤,為甚麼和脾虛有關,而要健脾化濕和軟堅散結了。
她吃的藥裏面,黨參、白朮和菟絲子均有健脾、強化脾的功能,是治本;陳皮和制半夏能化解「痰濕」;當歸、丹參和香附可消解「氣滯血瘀」;而浙貝和鱉甲,則負責軟堅化結,把腫瘤消散。
運用中醫理論來判斷卵巢長腫瘤的原因,用不同藥物負起不同的化瘤責任,所以陳女士的卵巢腫瘤能夠消失。
但必須強調,就算兩個人都是卵巢長腫瘤,病情卻未必一樣,一個可能要主力健脾,另一個可能要大力活血化瘀,而所用的藥物,便不一樣了。
聲明:本欄所載各藥方,僅為說明中醫治病的原理,並非指導讀者自行用藥;體質和病情因人而異,讀者如有需要,務請先接受專業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