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彥麟博士
張三肚子痛得厲害,中醫開了一條方,叫A方。李四嘔了半天,中醫又開了一條方,叫B方。龍五肚瀉,瀉到幾乎腳軟,中醫急急開了一條方,叫C方。
A、B、C三條方,拿來看看,竟然一模一樣,明明不同的病,卻用同一條方來醫,為何如此離奇?
小強胃痛,吃了東西疼痛稍稍,中醫開了一條方,叫D方。大雄胃痛,痛到呼天搶地,中醫立即開了一條方,叫E方。志偉胃痛,整天愁眉深鎖,中醫揮筆開了一條方,叫F方。
D、E、F三條方,拿來看看,竟然完全不一樣,內容相差十萬八千里;明明是同樣的病,卻用上不一樣的 方,為何如此神秘?
一點不離奇,一點不神秘,中醫治病,焦點不在「症」,而在「證」。
肚痛、嘔吐、肚瀉和胃痛,統統是症,是身體出問題,表現出來的症狀;中醫要對付的,不是這些症狀,而是這些症狀背後的問題,身體出了甚麼問題,叫它的主人痾、嘔、痛?症狀背後的問題,中醫叫「證」 。
同病異治異病同治
張三肚痛,李四嘔吐,龍五肚瀉,症狀看來不一樣,但背後的問題卻相同--飲食不節,腸胃積滯。由於證相同,不論張三、李四、龍五,都可以用同一條方,以消積除滯。
小強、大雄、志偉,症狀雖然同是胃痛,但三人所出的問題卻不相同,小強「底子」最薄,脾虛胃弱;大雄貪吃,雪糕西瓜汽水一齊食,「寒邪」滋生;志偉多愁善感,肝氣犯胃。
中醫治胃痛,絕非獨孤一味止痛,而是不同人有不同治法。小強身子孱弱,要用「補」法,健脾強胃;大雄吃了太多生冷東西,要用「溫」法,驅散「寒邪」;志偉肝鬱氣結,要用「和」法,疏肝解鬱。治法不同,所用的藥物當然也不一樣。
同一個病,用不同的方法來治,中醫叫「同病異治」。不同的病,用同樣的方法來治,中醫叫「異病同治 」。找出症狀背後的問題,針對問題決定醫治方法,設計藥方,叫「辨證論治」。辨證論治,是中醫治病 的金科玉律,無論甚麼病,背後都有它的證,把證找出來,對證施治,才是治本之道。
假如你不幸患上失眠,你去看中醫,中醫望聞問切,無非想判斷你的身體,到底出了甚麼問題,失眠背後的證是何類型,是「肝鬱化火」還是「陰虛火旺」呢?是「心脾兩虛」還是「痰熱內擾」呢?抑或 情緒受了刺激,所以無心睡眠呢?
找出病的根源,才能對證(不是症)下藥。鎮靜安眠一類藥物,應急或可,長期依賴,絕非明智之舉。
延伸閱讀: 胃部有菌,殺還是不殺?
延伸閱讀: 中醫治消化性潰瘍
延伸閱讀: 探索胃病之謎
延伸閱讀: 胃痛七型
延伸閱讀: 胃痛真相大白
聲明:本欄所載各藥方,僅為說明中醫治病的原理,並非指導讀者自行用藥;體質和病情因人而異,讀者如有需要,務請先接受專業診斷。